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大众哲学家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大众哲学家
2021-05-24 12:42:14 来源: 新华社 提示:全文字,阅读需要分钟
关注学习进行时
微博
Qzone


  “哲学对于社会生活的关系,始终都是很密切的。在日常生活里,随时都有哲学的踪迹出现。但因为是日常生活,我们习惯了,所以就不觉察,不反省。”这句话出自《大众哲学》,作者是“大众哲学家”艾思奇。

  艾思奇是谁?他为什么被称为“大众哲学家”?他又是如何撩开哲学的神秘面纱、让哲学走进广大民众生活的?《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系列特别报道,为您讲述百年大党的动人故事。

  艾思奇原名李生萱。他出生于1910年。彼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其父李曰垓时时告诫李生萱,无论作诗还是写文章,务使人人能读,妇孺皆懂。

  1925年,李生萱考入云南省立第一中学。当时,该校不仅是云南学生运动的策源地之一,还成立了以学习马列主义为主的进步团体。在这里,15岁的李生萱开始接触到马列主义。

  1927年,李生萱在日本留学期间加入了“社会主义学习小组”。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回到祖国。当时,左翼文化运动在上海蓬勃开展。如何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巨大作用,是一桩具有重大意义的开拓性工作。李生萱承担起了这个重任,并以“艾思奇”为笔名发表文章。

  1935年底,艾思奇将发表在《读书生活》半月刊上的文章集结出版,并命名为《哲学讲话》,在广大群众中影响很大。但这本书的畅销却吓坏了国民党反动派,不久便遭到查禁,再版时更名为《大众哲学》。截至1948年,《大众哲学》共发行了32版,风靡全国,艾思奇因此被称为“大众哲学家”。

  艾思奇始终把自己的理论追求,同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联系在一起,为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作出了杰出贡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批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好的人才,激励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监制:刘刚

  出品人:孙志平

  制片人:樊华

  统筹:幸培瑜、韩珅

  编导:王志斌、甄晓博、曹彦语

  记者:杨阳、王洪流、杨牧源、江文耀、陈昌奇、韩啸

  包装:夏勇

  海报:武俊豪(实习)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华通讯社出品

【纠错】 责任编辑: 陈曦

010020050550000000000000011160051211169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