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从一穷二白走向伟大复兴

发布时间:2019-09-27

从一穷二白走向伟大复兴

——对新中国70年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思考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机关党委书记王一彪

【摘要】7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奇迹,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持续稳定的奇迹,全球最大规模贫困人口脱贫的奇迹。深刻解读新中国从一穷二白、封闭落后走向繁荣富强、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既存在历史与现实的依据,也符合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其经验启示应从多个维度加以探析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这个重要时间节点对70年不平凡历程进行回顾与思考,对于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推进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具体行动。

历程回顾:70年求索及其光辉实践

解读新中国70年峥嵘岁月,应放在一个历史过程中作行进式考察、阶段性比较,方能获得更多历史讯息。根据70年历史情景与特点,我们大致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第一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12年党的十八大为第二阶段,从党的十八大开始又迈向一个新的阶段。这三个阶段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力推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相生相融。

探索前行的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中有这样一段经典描述:1949101,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首都30万人民群众满怀喜悦激动的心情参加开国盛典。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并亲手启动电钮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从那一刻起,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新中国的诞生,使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欺凌奴役中国人民的苦难历史从此结束,让中华民族一洗百余年来蒙受的极大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的诞生,也意味着中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历史宣告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的各族人民翻身得解放,从此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第一次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诚然,新中国建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是空前的:旧中国一穷二白、积贫积弱、民生凋敝,还有那满目疮痍的战争创伤,加之受到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外交、经济、军事上的严密封锁,而且当时中国共产党又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如何建设新中国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全新课题。

中国革命胜利前夕,当时的美国政府为推卸其在中国失败的责任,曾发表《中美关系白皮书》。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为此在给总统杜鲁门的信件中,大讲了一通中国发生革命是由于人口太多、吃饭成为不堪负担的压力而引发的,断言“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并预言新中国也必然因此而归于失败。国内有的资产阶级人士虽然不得不承认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军事上是优秀的,但却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上是“零分”,无法解决中国经济这个大难题。对此,我们党既保持清醒的头脑又充满必胜的信心,领导全国人民在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奋起抗美援朝、推进“三反”“五反”运动的同时,开启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篇章。请看若干历史片段:

——土地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新中国成立前后,在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以及新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先后共没收地主阶级7亿亩土地和大批耕畜、农具、房屋、粮食,分给约3亿无地少地和缺少生活资料的农民。世世代代贫苦农民和无数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夙愿,终于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变为现实。通过土地改革,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国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1318万吨提高到1952年的16392万吨,增长44.83%,年均增长12.6%

——基础设施恢复与建设创造了人间奇迹。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于194979日接见全国铁路临时代表会议代表时指出:现在的铁路太少了,我们将来要修几十万公里的铁路。领袖的雄心壮志迅速变成人民的实际行动。到1952年底,全国新建铁路1320公里,恢复铁路1170公里,修复复线572公里。国民党政府从1936年提出修成渝铁路,前后14年未装一根枕木、未铺一根铁轨。新中国从1950615日到195271日,仅用两年多时间,成渝铁路就建成并正式通车。

——兴修水利工程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950年夏,河南、安徽遭遇百年大雨,淮北地区发生十分严重的灾情,大量灾民流离失所,毛泽东同志在批阅灾情报告时不禁落泪,连批三份报告给周恩来同志,提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政务院10月就作出治理淮河的决定,当年220万民工参加治淮工程,首期工程于1951年洪水到来之前顺利完成。之后,荆江分洪工程、官厅水库建设,以及黄河治理与开发,陆续加紧启动和推进。到1952年底,初步改变了国民党统治时期河道年久失修、灾害频发的局面。

——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造带来全新气象。新中国成立后,把取缔娼妓制度作为社会改造的一项重要内容。19491121日,北京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关于封闭妓院的决议》,当天下午立即行动,全市224家妓院一夜之间全部封闭,1300多名妓女获得解放。接着,其他城市先后取缔当地所有妓院。经过一年多努力,中国大陆全面废除娼妓制度。之后开展禁毒运动,用短短两年时间,将延续百年的吸毒贩毒顽疾加以清除,成为世界禁毒史上的一个奇迹。与此同时,以扫盲为起点和重点的学文化在全国形成热潮,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各种识字班、读报组纷纷建立起来,一些地区还出现“三代同学习、一门双模范”的家庭和“父子同窗”“夫妻竞赛”等学文化的新气象。

——建设156项重点工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是一穷二白,毛泽东同志这样说过:“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当时,火柴叫洋火,煤油叫洋油,水泥是洋灰,铁钉是洋钉。打好自己的工业化基础,成为新中国建设的紧迫任务。工农业生产经过几年恢复性建设与发展后,党中央及时提出“一化三改”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总路线的主体。为此,制订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推进156项重点工程建设,于1956年制造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和第一辆蒸汽机车。“一五”期间,基础工业得到加强,工业布局得到改善,而工业化又带动了城市建设。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创造性转变,使中国这个占当时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这之后,新中国建设经历了艰苦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十年,“文革”动乱的十年,以及此后两年的拨乱反正。30年探索前行,我们实现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建立起符合我国实际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重大成就;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使我国在激烈动荡的国际环境中站稳了脚跟,为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赢得了有利的国际条件。我们从一个积贫积弱、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变成一个经济不断繁荣、社会发展进步的国家;从一个备受欺凌的国家,变成一个逐步受到国际社会尊重和认可的国家。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新中国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也经历了不少曲折,遭受了严重挫折。这是正确与错误、成就与挫折、经验与教训错综交织的不平凡岁月。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的新气象。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是解放思想的产物,又进一步推动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并由此拉开改革开放的历史序幕。《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一书中有这样的评价:“这一切,显示了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决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请看若干历史片段: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农民吃饭问题。发端于农村最基层的包产到户,是吃不饱饭的农民自己创造的。安徽小岗村18户村民,冒着风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红手印,从此过上“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好日子。正因为能够解决农民吃饭问题,包产到户这个新事物随即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肯定:“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1982年、1983年、1984年,中央连续3个一号文件把包干到户和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到全国农村。1984101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的游行队伍中,农民代表抬着“联产承包好”巨型标语牌通过天安门广场,表达对联产承包制的拥护。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增强了农村发展活力。乡镇企业起源于农村社队企业,因为“不吃大锅饭”“不捧铁饭碗”而大大降低成本且适应市场需要,不仅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且在当时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1984年底,全国乡镇企业总数超过600万家,比1978年增长2.98倍,吸纳就业人员5000多万。这让长期缺乏产业支撑、没有资金支持的广大农村地区,一下子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江苏华西村在书记吴仁宝带领下大力发展村办企业,使这个曾经欠债累累的贫困村,率先建设成为欣欣向荣的现代化新农村,至今依然保持强劲发展活力。

——改革由农村转向城市带来了全新发展活力。在农村改革推动下,城市改革向新的广度和深度拓展。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增强了企业活力;改革价格体系、促进市场发育,不仅促进了消费市场的稳步发展,而且带来了生产资料以及金融、技术、劳务和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开拓;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改革也陆续推进,每秒亿次“银河”计算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科技成果相继诞生。总之,随着各方面改革的展开和推进,过去僵化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被冲破,共和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改革、建设、发展相互促进的生动局面。

——设立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针对新中国成立后被帝国主义封锁等多种原因造成的在封闭环境下搞建设的突出问题,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顺应世界开放发展大势,党中央果断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从改革外贸体制、发展对外贸易,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再到直接利用外资,都是了不起的突破。198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1984年又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大门逐渐敞开,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商以多种方式涌入,中国迅速成为世界最大的投资热土。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把改革开放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明确提出让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应当看到,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经过长达15年的艰难谈判,200111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这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经济增速在全球范围内名列前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成就,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北斗卫星、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入列;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非典、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的重大胜利,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这一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接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时期,是“杀出一条血路”推行改革开放、不断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79亿元连年跨越,1986年上升到1万亿元,1991年上升到2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亿元大关,2006年超过20万亿元,2012年迈上50万亿新台阶,达到51.93万亿元。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不断提高,经济总量居世界各国的位次不断前移,1978年居世界第11位,2000年超过意大利居世界第6位,2007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3位,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改革开放作为新的伟大革命,破除了阻碍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一切思想障碍和体制弊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这一历史时期所取得的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产生深远影响。请看若干历史片段: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出台并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严厉整治“四风”,坚决反对特权;发挥巡视利剑作用,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动全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全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提升。

——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和我国“三期叠加”新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提出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重大战略思想。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近几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从上一年第22名跃升至第17名,首次跻入全球创新指数前20名行列。

——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经过长期艰苦努力,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大扶贫投入,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2018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1660万人,过去6年共减少8239万人。近年来,在党和政府努力下,有关教育、医疗、住房、食品安全等民生“痛点”问题得到明显缓解。2018年以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雷霆万钧之势席卷全国,坚决扫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进行环保督查问责,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2013年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得到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响应。截至20194月,共有131个国家、30个国际组织与中方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取得积极进展。与此同时,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升。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党的十八大以来几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巨大变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要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以上,我们以“探索前行的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气象”“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为题,对新中国70年三个阶段进行了概要回顾。每个阶段选取的若干历史片段,都有其重要历史意义和特殊历史价值,与本文无法一一列举的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共同构成了新中国7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实行土地改革、修建成渝铁路、兴修淮河水利工程、取缔娼妓改造社会、实施156项重点工程,都是新中国对旧社会进行的根本改造,人们由此真切地感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包产到户、乡镇企业、经济特区、价格放开和城市搞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入世贸组织,则是改革开放年代吸引眼球的热词和新事物,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全面从严治党、新发展理念、脱贫攻坚、环保督查、“一带一路”,成为新时代标识,这不仅带来风清气朗的社会、天蓝水净的环境,更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时代的美好前景。

经验探析:70年奇迹背后的逻辑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7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奇迹,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持续稳定的奇迹,全球最大规模贫困人口脱贫的奇迹。深刻解读新中国从一穷二白、封闭落后走向繁荣富强、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既存在历史与现实的依据,也符合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其经验启示应从多个维度加以探析总结。

第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也是民族复兴伟业的领导者。作家王蒙在《中国天机》一书中写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北京许多公共设施“呼啦一下冒出来”,惊叹“怎么共产党像变戏法一样一挥手一跺脚就变出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北京来!”这实际上非常生动形象地讲出了其中的奥秘——新中国一切成就都离不开党的领导。正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创立并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也只有坚定不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接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这是新中国70年发展历程的宝贵经验,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中国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唯一正确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经历了严重曲折。总结探索前行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如同中国革命一样,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同样不能照抄照搬,必须像邓小平同志讲的那样,“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全党同志要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新中国70年不平凡历程告诉我们: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中国找到了正确的发展路径,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尖锐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40余年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释放动力和活力、化解压力和阻力,转变发展方式、激发创造潜力,推动我国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就。

第四,根基深厚的中华文化是我们战胜困难、奋力前行的内在基因。回顾新中国70年的历史,我们愈发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身上,始终有一种共同的精神特质在引领、激励和鼓舞他们接续奋斗、砥砺前行而无所畏惧、永不放弃。这种共同的精神特质,正是源于千百年来不断传承创新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与责任,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刚健有为等价值追求。三年困难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带头节衣缩食,和全国人民一起共克时艰,克服了经济困难,顶住了外部压力,还清了全部外债。这样严重的困难之所以没有打垮新中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有着共同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力支撑。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发展还将面临一系列重大风险与考验,仍然需要大力传承和创新发展包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国情怀、“民惟邦本”民本理念、“革故鼎新”创新精神、“天下大同”和谐思想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五,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是当代中国不断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回顾新中国70年的历史,是人民创造了辉煌成就,是人民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车轮,是人民用勤劳和智慧不断书写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彩华章,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当新中国遇到美军入朝作战之外部威胁时,全国人民积极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大批青年和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军和各种军事干校,全国掀起踊跃参军、参战、支前的热潮。规模空前、历时15年的三线建设,在全国13个省、区展开,汇集了数百万科技人员和普通劳动者。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智慧和首创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亿万中国人民魂牵梦萦的百年夙愿。“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的话语让亿万中国人民感到温暖和振奋,充满激情和力量。面向未来,伟大的梦想召唤着新的进军,必将汇聚起亿万人民的勤奋和智慧,迸发出众志成城、力同心的磅礴伟力。

未来展望:第二个百年目标之坚定信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70岁之新中国处处呈现出充满活力的勃勃生机和盛世伟邦的动人气象。尽管当前国际环境具有诸多不确定性,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第二个百年两个阶段目标是完全能够实现的:即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什么能够保持这样的信心?我认为,以下6个方面因素十分关键。

一是领袖的领航。在新中国70年伟大历程中,毛泽东同志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党的领袖,带领中国人民建立和巩固了新中国;邓小平同志作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领袖,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过程中,展现出坚定信仰信念、鲜明人民立场、非凡政治智慧、顽强意志品质、强烈历史担当、高超政治艺术,赢得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赢得了国际社会高度赞誉,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领航者,成为全党拥护、人民爱戴的领袖。立足新时代新起点,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领导下,中国人民一定能够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二是人民的奋斗。新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中国人民为幸福生活而奋斗的历史,人民幸福从来都是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但实现美好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驰而不息。“社会主义不是喊出来的,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只要伟大的中国人民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狠抓落实,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化作美好而生动的现实。

三是改革的引领。新中国70年所取得的发展成就,靠的是改革;新时代伟大梦想的实现,仍然需要改革的引领与推动。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越来越多。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交织叠加、错综复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啃下了不少硬骨头,闯过了不少急流险滩,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在前进道路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

四是创新的驱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中国 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辉煌成就的取得,都与创新的驱动包括科学技术的创新、思想理论的创新、制度体制的创新以及实践的创新密不可分。进入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把创新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推动高质量发展,长久之计还是要靠科技创新。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的。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基础研究强起来、创新体系建起来、体制机制活起来,推出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我国长远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五是开放的格局。70年新中国发展史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选择,必须长期予以坚持。当今世界,开放的潮流滚滚向前,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势不可逆转,但也面临来自国际国内多方面的挑战。中国不会因为个别国家实行贸易保护、贸易霸凌就关上对外开放的大门,也不会因为一些人担心害怕就放慢对外开放的步伐,恰恰相反,中国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对外开放。我们要适应新形势、把握新特点,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积极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开放。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六是安定的环境。新中国70年,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总体上保持国家安全稳定、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特别是历经十年“文革”动乱之后,我们更加深刻地懂得安定环境对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的极端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任务,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这里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有安定团结的国内环境和相对安定的国际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全面认识和有力应对一些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必须始终把防风险、保安定摆在突出位置,着力化解各种矛盾、解决各类问题,力争不出现重大风险或在遇到重大风险时扛得住、过得去,坚决维护好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