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新阶段的群众路线和中国共产党”等5则

发布时间:2017-08-01

郑必坚:新阶段的群众路线和中国共产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正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一个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新阶段。这个新阶段,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推进了中国人民生产力的发展和创新,并且其中始终如一地贯穿着同生产力标准紧密联系的群众路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工人阶级的知识化快速推进,队伍迅速壮大;大批新农民已经成为农村和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包括民营企业家在内的几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中国现代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这些“新的时代的群众”尤其是新青年一代将创造一个“新的群众的时代”。这就要求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也一定要在新的实践中得到发展,一定要形成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动员和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包括新青年群众的新眼界、新路数、新水平、新学问、新体制。首先,新阶段的群众路线需要互联网这个“新的装备”。我们推进网信事业发展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也就是要坚持群众路线。在互联网发展问题上,“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为人民办好互联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网络群众观,同时我们还要依靠人民办好网络。其次,新阶段的群众路线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也提出新要求。一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中真正做到领导最广大人民群众共商、共建、共创、共治、共享,二是紧密联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和发展党内民主集中制。(《人民日报》2017年6月27日)

卫兴华:《资本论》依然放射着真理光芒

  《资本论》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和规律的伟大著作,它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今天依然放射着真理光芒。《资本论》所揭示的商品经济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特点和有关发展生产力的基本原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直接指导意义。一是有益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论》阐明的商品经济规律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遵循的客观规律,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的特殊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因此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巩固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二是有益于增强“四个自信”。《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走向衰亡并终将被社会主义社会取代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既论述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又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特别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本矛盾。我们今天学习《资本论》,就要学习马克思分析问题的辩证方法,坚信在旧制度内部会有新社会经济因素不断积累,由量变最终引发根本性的质变。三是有益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了很多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深化对这些基本原理的研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提出具有中国气派、解决中国问题、有利于更好推进社会主义发展的原理、观点和方法。(《人民日报》2017年7月3日)

杨承训:深刻把握经济协调发展规律

  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协调发展”理念,使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协调与社会主义自觉性协调科学地耦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越性,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的科学把握。协调发展理念的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揭示的“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规律。任何系统必须具有协调机制才能保证系统的存续、运行和发展,社会经济系统的整体性要求日趋突出,客观上要求各类经济部门和经济主体构建运行及发展的良性合力和协调状态。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有真正的协调发展,只是以波动和危机实现相对协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协调发展是基于发挥社会主义本质优势的重要理念和机制,自觉协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大优势。要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把握好经济发展自身的不平衡和自觉协调的关系,就要找准市场功能与政府行为的最佳结合点,切实把市场和政府的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和优势,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遵循协调发展规律,还必须把握其特殊性:一方面要求调控各子系统在质、量、时、力等多个维度上的适当比例关系、协同关系,另一方面也要正确对待发展的动态性,避免和克服由较大经济波动造成的动荡。这就要用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制定和实施正确的产业政策,同时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引导和优化作用。(《经济日报》2017年6月26日)

萃 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中国实践”渐入佳境

  把握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中国实践”正在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同时“中国实践”也正在创建一个更加全面和健康的经济运行体系,让更多的人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中国实践”从技术创新开始。中国公司在世界技术创新中占据相当大的份额,这些企业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模式,将会在全球产生重要影响。勇敢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新动能之一。一批互联网经济的引领企业市值飞速增长,并开始对海外市场表现出巨大引领潜能。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系列重大突破,中国智能制造推进体系初步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新模式,比如服装、家居等领域的个性化定制,电力装备、工程机械等领域的远程运维服务,航空、汽车等领域的网络协同制造模式等正在百花齐放。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飞速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缩影。中国经济正在努力实现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围绕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等要求,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产业链中高端跃升,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中国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公司创新,更包括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在充分放大和加速新技术正面效应的同时,也注意把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实现更加普惠的平衡和包容性增长。(《经济日报》2017年6月27日)

玛 雅:发扬丝路精神 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丝路精神在于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这些表述不仅表达出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开创新型全球化、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发展的真诚愿望,而且传递出中国价值理念,体现了中国文化自信。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在于中国有制度优势的坚实支撑。中国飞跃式的发展进步,有力证明了中国道路的成功,证明了中国发展模式和思想理念的先进性。中国和西方在经济实力上的一进一退,已经使西方模式和西方话语的影响力大大衰减。我们要进一步扭转意识形态领域西强我弱的局面,敢于亮剑,坚定捍卫中国道路的正当性。美国模式不适用于中国,也不适用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而中国正在找寻的出路,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却有积极的借鉴作用。中国道路背后承载的中国理念、中华优秀文化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中国文化是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中国理念认为,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道路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借鉴、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中国今天构建“一带一路”,就是在“互利共赢”理念支持下,寻求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把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理念变成一种自主的、自为的价值,向世界提供一个新的价值体系。以我们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事业伟大进程中的敢为、能为、善为和有为来告诉世界,像中国人这样做,社会就会有一种更好的内部关系,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世界就会有一种更好的国际关系,世界各国人民所追求的公平正义崇高目标得以实现。这就是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中华文明必将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未来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红旗文稿》2017年第12期)


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7/0718/c117092-29411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