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捕集”二氧化碳的科学高手

发布时间:2014-05-28

  把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变成液体封存;从木屑、秸秆等廉价生物质中提炼出能替代传统石化能源的石油……这些节能减排新技术,出自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肖睿和他的团队之手。今年不过40岁的肖睿,人生中超过一半的时间都在与节能减排打交道。由他带队研发的节能减排新技术,已在国内多家钢铁、石化企业得到成功应用,产生了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今年这位能“捕捉”二氧化碳的科学高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家科技进步奖诞生在70—80℃高温的实验室
  在我国,钢铁、石油、化工等五大行业的年均能耗总和接近工业总能耗的一半。这些企业的“转型”,首要从锅炉等燃烧设备的改造升级开始。“我们在实验室里做了一个缩小了一两百倍的锅炉模型,夏天室外温度30℃时,实验室里至少有70—80℃。我们在这样的高温环境里经常一呆就是一两个小时,有时候站起来两眼发晕,一头就撞到了滚烫的锅炉上。”肖睿说。
  经过多年艰苦研究,他终于带领团队研发出优于传统技术、能最大限度提高锅炉热效率的节能减排新技术。这一技术很快得到扬子石化、南钢等大企业的认可。据测算,仅扬子石化运用这项发明后每年节省的能源消耗就超过1亿元。截至目前,该技术已在国内污染企业的70多套项目上投入应用,年减排二氧化碳47.3万吨、污染物12.1万吨。
煤炭燃烧过程中就“抓住”二氧化碳
  工业生产中,煤炭燃烧将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如果能把这些排放物“抓住”并封存,不排到空中,将是节能减排的一大新途径。从2007年开始,肖睿和他的团队就获得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进行“新型燃煤化学链燃烧分离二氧化碳技术”研究。
  “煤炭燃烧前、燃烧中和燃烧后都可以进行二氧化碳分离。目前主流的一些技术都是研究煤炭燃烧后,从尾气中提取二氧化碳的技术。然而,一旦煤炭燃烧结束,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污染,因此我们研究的重点是燃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捕集,目前这一技术已进入综试阶段。”肖睿说,“我们设计的理想方式,是将捕集到的二氧化碳压缩成液体,通过管道运送进海里进行封存。这些也将是我们今后科研的重点。”
从木屑、秸秆等廉价生物质中找石油
  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能源,全世界都在致力于寻找它的替代品。去年,肖睿带领团队与美国麻省大学合作,找到了一种将木屑、秸秆等廉价生物质转化成为生物石油的高效方法。虽然这一新技术采用了贵金属催化剂,导致成本过高,目前推广还有一定难度。但肖睿依然坚信,未来这项技术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
  “在传统的能源领域,欧美等发达国家比中国领先了许多,但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我们已经渐渐赶上了他们的步伐。”肖睿自信地说。
                    (本报记者 张璐)
 
【人物小传】肖睿,男,1971年10月生,博士,现任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和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华英学者等荣誉。
                                                           ――《南京日报》2011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