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从新常态看“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特点

发布时间:2015-11-10

施子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作为新常态时期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重大战略判断,全面把握新常态的新特点新要求,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把握速度变化的特点和要求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长。近两年来,经济增速有所放缓,2013年增长7.7%,2014年增长7.3%,今年上半年7.0%,第三季度是6.9%。这一轮经济增速放缓既有经济下行压力大的原因,同时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反映。从“十三五”看,客观上讲,我国经济增速很难也不必再保持以往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

  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已经发生变化,“十三五”期间仍追求高速增长不切实际。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都有过高速增长阶段,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会慢下来。近年来,我国传统比较优势逐渐弱化,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放缓,能源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凸显,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大部分研究都认为,“十三五”期间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在6%~7%。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了,实际经济增速必然相应下调,否则经济运行就会绷得太紧,欲速而不达。

  按计划完成两个“翻番”任务,“十三五”期间不必追求过高增速。根据测算,如果今年经济增长为7%,“十三五”时期,只要经济增速保持在年均6.5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那么到2020年,就能够实现GDP和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而且,按照近年来经济增长与新增就业的关系来分析,经济增长年均7%,可以使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000万人以上,能够基本实现充分就业。我们要在确保实现两个“翻番”目标的基础上,更多致力于优化经济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保障改善民生等,着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把握结构优化的特点和要求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近两年,我国经济增速有所下降,但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经济结构正在加快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5.5%,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占比;2014年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达到51.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投资,这是近年来经济结构最突出的两大变化。但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深入推进转型长级,促进产业迈向中水平,是整个“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

  产业结构方面,重点是加快建立优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以信息化牵引产业结构升级。全面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变革和模式创新。二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通过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三是加快推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建设,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高附加值化和服务化,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和品牌。四是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完善服务业发展体制和政策,通过鼓励创新、扩大开放、强化竞争,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品质,支持各类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发展。五是构建互联互通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包括现代交通运输网络、现代能源储运网络、水利基础设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

  区域结构方面,重点是努力构建协调均衡的空间发展格局。一是积极推进“三大战略”。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为引领,促进国内梯度开发和广大内陆地区开发开放,培育发展新的区域经济支撑带。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化区域产业分工和布局,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推动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推进沿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流域绿色生态廊道。二是统筹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东部地区率先转型升级,深化区域次区域互动合作,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各地区协调协同共同发展。三是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各地区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健全主体功能区综合配套政策体系,推动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青山秀。四是大力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坚持陆海统筹,强化海洋经略,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和权益保护。

  城乡结构方面,重点是推动形成协调一体的城乡发展关系。一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以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为切入点,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发展城市群,促进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协作高效发展;把具备条件的特大镇,加快培育发展成中小城市;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建设创新城市、绿色城市、人文城市、智慧城市。二是建设美丽乡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化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加快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三是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统筹谋划城市和乡村发展建设,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


把握动力转换的特点和要求加快培育发展经济增长新动力

  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资源等要素的投入,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近两年来,随着要素供给条件的变化,旧的增长动力减弱而新的增长动力不足,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同时,经济运行中又呈现出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不同区域、行业、企业间发展出现分化,创新驱动布局早、体制机制改得快的地区、行业和企业,往往发展比较平稳、抗风险能力比较强。因此,“十三五”时期必须着眼于新旧增长动力的转换,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依靠改革推动。

  强化创新驱动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是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实现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根本之策。一是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和前沿领域,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提升创新基础能力,推动重点领域创新突破,使我国成为全球重要的创新中心。二是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构建支持创业创新的公共平台,培育激励保护企业家精神,完善促进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创业创新的社会氛围。三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强化基本公共教育,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学习型社会,为提高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本质量打下良好基础。四是建设人才强国。围绕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目标,大力培养和用好各类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国际化人才,营造开放包容的人才环境,全方位扩大人才国际交流,最大限度释放人才红利。

  深化改革开放释放经济发展活力。“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必须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努力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经济内生动力和市场主体活力。一是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在科学界定产权归属的基础上,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强化各类产权保护。二是完善要素市场体系。加快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建设,使各类要素在全国统一市场内实现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三是深化企业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断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四是健全现代财税制度和金融体系。科学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确立合理有序的财力格局,建立调节有力的税收制度,实施规范透明的预算管理。围绕支持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金融改革创新,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丰富金融市场主体,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强化金融市场监管。五是加快价格改革。最大限度缩小政府定价范围,完善资源性产品和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创新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价格管理,强化市场价格监管。六是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全面实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强化信用信息共建共享,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培育规范信用服务市场。七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大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全方位推进与沿线国家的合作。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外贸可持续发展新机制,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推进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深化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和要素,加快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和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

(来源:《学习时报》2015年11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