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规划纲要》解读:教育经费何时达到4%?

发布时间:2011-03-21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就教育的现存问题做过如此直接表述:“现在的教育发展还不能够完全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教育质量急待提高,教育投入急待增加,教育体制急待改革。”

  在此背景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专辟一章讲“保障措施”就显得尤为引人注目。有人甚至已经在对“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进行倒计时。

  教育经费4%始提出于1993年。当时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写道:“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即20世纪末)达到4%”。

  然而,这个其实只相当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目标,十几年过去了,依然只是一个目标。今年2月28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出台的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也曾表示:实现4%的目标信心很大,同时难度不小。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认为,《教育规划纲要》制定的重点就是要解决温家宝提出的“一个不适应、三个急待的问题”。事实上,在本次《纲要》起草中,教育投入的问题就被专门辟出。在成立11个重大战略专题的调研组中,专门设立了“教育发展保障条件与机制组”。

  温家宝也曾明确指出,要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努力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这个“千方百计”就包括各级政府要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包括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包括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

  有分析人士指出,在目前中国的教育投入模式下,教育部门还需要列出“一批重大工程”来要钱,这很难形成4%的稳定长效投入机制。为摆脱部门利益的纠结,解决好影响教育投入的根本问题,有必要建立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依法负责教育投入的预算和监督。

  有人说,“对教育投入多,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办好教育,但是,如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则振兴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将是句空话,完全没有可能。”可以相信,在新世纪新纲要出台的时候,4%的目标不再遥远。(中新社记者 马海燕)

摘自:中国新闻网 2010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