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发布时间:2011-03-21

中央教科所 袁振国

  第二章 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四)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摘自教育规划纲要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这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召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实施素质教育进行全面部署。2006年8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不但明确了素质教育的重大问题,而且把素质教育提到了教育工作主题的高度。党的十七大报告也强调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规划纲要将素质教育思想一以贯之,并强调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明确这一主题对于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规划纲要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个战略主题,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也是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时代选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明确教育培养人的方向、目标、内容和方法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解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好育人为本的问题,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是如何解决好培养目标问题,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再其次是解决好培养内容和方法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关心每个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坚持德育为先是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的关键。人以德立,国以德兴。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并一以贯之地强调德育为先的育人思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造就社会主义新人提供了方向、目标和基本内容。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坚持能力为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仅仅依靠已经掌握的知识,就能赢得竞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创新能力成为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只有具备知识更新能力的人,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只有具备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能力的人,才能够在未来社会立于不败之地。教育不能满足于只传授已有知识,而应当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能力上。教育规划纲要强调要“坚持能力为重”。坚持能力为重是国家未来发展、应对挑战的迫切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这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强烈的针对性。

  坚持全面发展必须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全面加强改进德育和智育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五育”并举,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0年8月15日